書籍簡介
本書所要探討的是從網路到手機、從構造到服務等各種形式的互動設計,並且透過這些優秀設計師們在工作時的心路歷程,也就是當他們想要植入某些生活體驗到人們身上,吸引大眾進一步溝通,並且鼓勵他們進行回應與互動時所使用到的技巧與策略,作為本書範例。
現代的設計師,比起過去來說,更需詳細瞭解互動設計的因果關係,亦即設計給以「螢幕」觀看為基礎的使用者經驗。我們的生活四周充滿螢幕,不光是電腦螢幕,螢幕也泛指電視、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汽車儀表板、提款機、結帳櫃台、各種設備…等處。即使您的職業主要聚焦在印刷出版、動畫或工業設計方面,但這些設計產品或設計體驗,仍有機會以某種形式延伸到互動的數位世界中,因為您的設計作品中有可能含有螢幕或者被呈現在螢幕上。
本書獲各界人士好評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李來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系主任
「本書以人本設計為核心,強調互動設計的人機環三者關係,並輔以圖文並茂的實務運作之互動企畫案例,內容淺顯易懂,值得推薦。」
林居穎──IxDA Taiwan Leader台灣互動設計協會
陳文剛──AJA Creative使用經驗總監
「好的設計,就應該要簡單好用,而且饒富新意。就像這本書一樣!」
陳圳卿──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
「設計師是產品與系統的化妝師?本書從『人』的角度進行更深入與精準的思考。」
許毓仁──TEDxTaipei共同創辦人&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二十世紀著名的工業設計師 查爾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曾說過 : 『設計師的角色就像一個有心的、好的主人,真切的期盼他的客人的需求。(The role of the designer is that of a very good, thoughtful host anticipating the needs of his guests.)』這樣設計理念源自於人的需求,也清楚定義設計的定義不止在形體(form)和功用(function),更重要的是需求(needs)。今天的世界卻是沈浸在這個過度設計裡,需要(need)和想要(want)何者重要大部分取決於商業考量,當世界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設計師應該更要為百分之九十九的大眾設計,而非百分之一的富人。當設計是為滿足需要,創造需要而發生時,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好。當設計回到人的需要(human needs)而思考時,我們會發現減少(subtraction)其實比增加(addition)更為重要,以使用者為中心、以去除法為思考、以需求為目的、創造意義(meaning)的設計,才是未來需要的設計。」
曾憲鈺──華碩電腦產品體驗策略諮詢室主任
「在用戶只在乎他自己的年代,以人為本的設計幫助你更貼近他。」
蕭文信──台灣科大工商業設計系講師
「這本書討論的關鍵互動設計觀念議題及使用者經驗設計令人印象深刻。」
出版社:果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