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lider

非線性建築筆記

非線性建築筆記

↑渡邊誠的作品「日本東京河岸文化中心」Tokyo Water front Sub Center, Makoto Sei, 2007  以細長碳纖材質打造如蘆葦般的細長支桿(互動裝置),並即時連線蒐集紐約、倫敦、巴黎等世界各大城市的氣候資料,回傳並反映在人造蘆葦上,就像是在東京感受紐約的風一般,將他處地景的實況以數媒的方式,打破時空距離反映在異地。

建築界有個字眼是「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指的是建築大量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玻璃,建築的均質化讓全世界的大都市好像沒有很大差別。邵唯晏身為一個實務與理論兼具的空間設計師,他對當下大環境所做的觀察是「世界已脫離均質的全地在地化(Globalization),除了關注在地生活素質與文化底蘊,運用當代手法重新詮譯在地特質,還得由下而上、由內而外演繹而成的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

 

多元碰撞的時代
當代許多力量是由下而上「非線性」的發展,今天我們看到許多東西方建築師,即便以不同的語言論述,但仔細去看他們論述背後的思考是朝向同個方向的,如Zaha Hadid談的非線性建築、伊東豐雄談的透層性、平田晃久談的糾纏性、藤本壯介談的離散性,這些字眼的背後是同一件事「非線性」。但「非線性」能不能形成一個主義呢?邵維晏認為並不容易,20世紀60、70年代能夠有大師,但是在當代,大家期待的是多元的碰撞。

20160301p1

↑日本SANAA建築師事務所(妹島和世+西澤立衛)設計之Rolex Learning Center Rolex Learning Center, SANAA, 2012
建築的兩個外層是通過電腦運算來找到最小的彎曲壓力,再由十一個預應力的拱形結構支撐,波浪的形態將安靜的學習殿堂與山丘巧妙地連接起來,創造出許多宜人的半戶外場域。

 

建築中的大數據、雲端思維
「資訊」是當代最醒目的時代精神。邵唯晏在新書《當代建築的逆襲》中舉例,被譽為「亞洲以人工智慧發展數位建築最有成就者」的日本建築師渡邊誠的藝術裝置─FIBER WAVE系列作品,在地景脈絡的思考下,利用數位演算機制給予條件與規則,「誘導」隨機生成的設計型態。

此類對環境的回應與思考,也展現在Herzog & de Meuron 和當代前衛藝術家艾未未跨界合作的2012年英國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以雨水收集裝置回應倫敦多雨的氣候。邵唯晏認為這不僅僅是追逐新潮或技術、數位科技層次的考量,而是因為「資訊」和「人的作息和行為」密不可分,間接闡明人類文明城市的非線性本質。
20160301p2

 

 

 

 

邵唯晏手稿

 

 

 

一棟建築 改變一座城市
非線性建築的地景性格,廣義指所有視覺可見的有形景物或景觀,且明確受到政治、文化、經濟、社會、活動等驅動力的影響或支撐,並在交互作用下所生成的具有涵構(Context)或敘述力(Scenario)的視覺產物,甚至開始再定義「圖底關係」。簡單的說,建築不再只是一棟建築,開始被視為地景的延伸,而地景性也將遵循形隨行為(Form follow behavior)的關聯結果,回應非線性「網絡思維」的基礎本質。Zaha Hadid曾經直白地在訪談中表示:「如果你旁邊是一堆垃圾,為什麼要跟它們和諧?」她並非要建築孤立於環境地景之外,反而是以新的建築觀點,汰換既有的城市景觀,也就是,建築物既是對既存景觀的回應、解讀,同時也成為整體環境再生的契機。

20160301p3

《當代建築的逆襲:從科比意到札哈哈蒂,從線性到非線性建築的過渡,80後建築人的觀察與實作筆記》—邵唯晏/著,麥浩斯漂亮家居出版。

Related posts

Leave a Reply